为完成这一任务,该厂从生产设备、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规范,并率先对生产车间进行了改造。改造后的生产线上,机器设备横平竖直地排成一排,地面上用白漆标出警戒线和工作区域,工人们严格按照程序操作机器,使车间秩序井然。
经过两年的生产线建设、工艺管理、流程磨合,1956年10月,第一批AK-47下线,终于进入枪支实验阶段。
这次枪支实验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武器生产的整体规划,所以备受关注。
实验当天,厂长孙云龙和总工程师赵瑞陪同定型领导小组的同志来到流水线,从第一批3000支成品枪中挑选出10支枪,进行了自动性、互换性、耐用性、射击精度等一系列指标的实验。
在人们的紧张期待中,实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。在随后的其他六次严格的考核中,样品也全部合格:AK-47仿制成功,可以生产了!
在汇报成功的会议上,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。仿制成功的新型步枪被正式命名为1956式冲锋枪,简称56冲。与此同时,54式冲锋枪也完成了它神圣的历史使命,光荣停产。
1957年,"大枪 "的生产规模达到7万支。而 "小枪 "则为4万支。弹匣是枪的心脏。AK-47最初的机匣是由锻件拼接而成的,以锻制的长方形金属块为原胚,然后通过铣削将其内部掏空,再进行加工。
工艺复杂,耗时长,成本高,耗材多。虽然进行了几次改进,但涉及的工作太多,进展不大。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,国内科研人员接触到了苏联的AKM,发现苏联人也意识到了外壳的工艺问题,并且已经进行了改进。
626厂总工程师赵瑞在国外看到苏联AKM步枪后,回国后立即带领技术人员开始了新一轮的钢板冲压工艺研究。
1978年前后,在56-1的基础上,中国对枪托的折叠方式进行了优化:由下往上折叠到侧面,重新设计了金属枪托。虽然该型号装备不多,但其枪托设计继承了81式,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随着56式冲锋枪的退役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,626厂已经停产,"大炮 "的传说也告一段落。
至今,我国服役过的AK系列步枪型号就有56冲,81杠等优秀的步枪,虽然AK并非我国研发的,但是,在上个世纪中,我国自行研发的AK系列步枪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因此,可以说:AK不仅是俄罗斯的,也是世界的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